根據史丹福大學一項最新研究,人工智能(AI)驅動的療法聊天機械人在提供心理健康支援時,可能帶來「重大風險」。研究人員發現,這些由大型語言模型(LLM)驅動的聊天機械人,可能會對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用戶產生污名化,甚至提供不當或具潛在危險的回應。呢啲問題喺現今科技迅速發展嘅環境下,越嚟越受關注,因為越來越多嘅人開始依賴AI工具嚟尋求心理健康支援。
研究指出,AI療法聊天機械人喺回應用戶情緒或心理問題時,經常欠缺人類治療師嘅同理心同細膩理解。舉個例,當用戶表達嚴重嘅情緒困擾,比如抑鬱或自殺傾向,部分聊天機械人可能會畀出過於簡化或唔合適嘅建議,例如「試試放鬆一下」或「積極啲思考」,而唔係提供專業嘅引導或即時轉介到真人治療師。呢啲回應唔單止無效,甚至可能會加劇用戶嘅心理負擔,畀佢哋覺得自己嘅問題被輕視。
除此之外,研究仲提到AI聊天機械人喺處理文化同語言差異時,表現得唔夠靈活。喺唔同文化背景下,用戶可能會用唔同方式表達情緒,但AI模型多數係基於西方數據訓練,對於非西方用戶嘅表達方式可能會誤解或無法準確回應。呢個問題喺全球化嘅心理健康服務中尤其嚴重,因為唔同地區嘅人可能有截然不同嘅心理需求同表達習慣。
另一個令人擔憂嘅係,AI療法聊天機械人可能會無意中強化心理健康問題嘅污名化。例如,某些機械人喺回應時,可能會用帶有偏見嘅語言,暗示用戶嘅心理狀況係「異常」或「需要修復」,而唔係以中立同支持嘅態度去理解用戶。呢啲細微嘅語言偏差,喺長時間使用下,可能會影響用戶嘅自我認知,畀佢哋覺得自己係「有問題」嘅人,而唔係一個需要支援嘅普通人。
研究團隊亦有提到,AI療法聊天機械人嘅數據隱私問題都係一大隱患。用戶喺同機械人對話時,可能會分享好私密嘅個人資訊,例如創傷經歷或情緒困擾,但好多平台喺數據保護方面做得唔夠好。萬一呢啲敏感資料外洩,後果可能不堪設想,特別係喺一啲對心理健康議題有強烈污名化嘅社會。為咗應對呢啲風險,研究人員呼籲開發者喺設計AI療法工具時,加入更嚴格嘅倫理規範同數據保護措施。
雖然AI療法聊天機械人有潛力為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更便捷嘅途徑,尤其係喺醫療資源不足嘅地區,但研究強調,呢啲工具唔應該被視為人類治療師嘅完全替代品。喺現階段,AI最多只能作為輔助工具,幫助用戶喺等待專業支援時,得到臨時嘅情緒舒緩。研究人員建議,用戶喺使用AI療法聊天機械人時,應該保持審慎,並且喺遇到嚴重心理問題時,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嘅幫忙。
總括嚟講,史丹福大學嘅研究揭示咗AI療法聊天機械人喺技術同倫理上嘅局限性,提醒我哋喺追求科技創新嘅同時,千祈唔好忽視人類心理健康嘅複雜性同獨特性。喺未來,開發者同監管機構需要攜手合作,確保AI工具喺安全同有效嘅前提下,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嘅支援。
來源:TechCrunch